LOADING

歷屆新聞室

歷屆新聞室


Prev
Next
發佈年份
2020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淑端特聘研究員
榮獲「2020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創新RNA研究 奠定台灣抗疫醫藥研發基礎


全台第一、更是唯一專為表揚台灣女科學家卓越貢獻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已連續舉辦13年,2007年台灣萊雅為樹立標竿及典範以鼓勵女性參與科學,聯合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置「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多年來素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美名,顯見該獎項的學術地位與指標意義。

在台灣萊雅推動女性參與科學多年努力下,第13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創下歷年報名件數最多、參選人數最高之盛況。今年最高榮譽「傑出獎」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淑端特聘研究員獲得。為獎勵優秀年輕女科學家而設立的「新秀獎」,則頒發給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林曉青助研究員,和國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陳韻晶副教授。鼓勵年輕博士班學生具科學潛力的「孟粹珠獎學金」,則由國立陽明大學分子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班三年級-羅芊卉同學脫穎而出。
 

【她們熱愛科學、成為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的故事】

「傑出獎」得主林淑端特聘研究員

■ 選擇生命科學,她沒有猶豫!不看困難,要看盼望
一路走來,林淑端博士熱愛生命科學,童年生活在鄉間看見雞生雞、鴨生鴨的景象,而對物種遺傳產生興趣,因此高中也毫不猶豫地選擇生物丙組,林博士分享:「做選擇的時候很自然,對生命從無到死的奧秘想要了解更多,生物領域包羅萬象,小到細菌、大到生物界,不僅多樣、複雜且具次序性。」在重複「求真」的研究過程中,林博士樂於在科學的領域中實踐生命的傳承與延續,同時也坦言:「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做科學的人是最能理解的。其實95%以上的實驗都是失敗的,但成功正是奠基在失敗的經驗上。」

■ 「教育」啟發她樂於擔任挖寶人,投身國際事務處推廣台灣科學能見度
年幼時因家中經濟狀況不佳,林博士在求學階段仰賴老師集資幫助,得以完成學業,因而將教師視為人生志業,選讀國立彰化教育大學,並於畢業後投身台中大安及梧棲國中擔任導師4年,不僅曾熱血騎著49cc迷你摩托車到每位學生家進行訪談,更獲得「優良教師」榮譽。

林博士有感於求學歷程受到好老師的啟發,從中學教師到研究學者的階段,均持續發揚作育英才的精神,於中央研究院國際事務處服務時,推動國際交流,招募國際研究生來台,培育國際科研人才,實驗室培養的博士後研究員更分布美國、西班牙、印度、新加坡等地。林博士對於提升台灣基礎研究成果的國際能見度,及推動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有顯著且具體之貢獻,不僅熱心作育英才,更為杏壇樹立典範。

■ 創新基礎研究引領RNA研究學界,躍升產業界藥物之潛力指日可待
林博士在細菌RNA衰變的分子機制及闡明其生物意義上有多個創新的重要發現。1996年,她發現細菌具有"RNA降解體"的分子器,其後每一個創新研究發現皆對RNA研究學界產生引領的影響力,其研究成果更在微生物細菌學門成為國際領軍人物。林淑端博士以普遍存在溫血動物(含人類)的腸道細菌"大腸桿菌"作為研究RNA衰變的模型生物。大腸桿菌一方面是腸道重要的益生菌,另一方面也是致病菌,林博士發現大腸菌生存的重要策略之一,是透過稱為"RNA降解體"之多蛋白複合體的核酸降解分子機制,扮演後轉錄調控基因表達的關鍵作用,可調控細菌存留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林博士分享:「科學家最喜悅的就是你的發現,別人印證是一樣的,而且是在不同的物種,或者是在不同的運用上面。」在科技發展應用上面,2018年即有第一個RNA藥物的產生,雖是基礎研發,但台灣確實有這樣的研究能量,讓基礎研究協助科學持續發展,未來也有機會變成產業界的藥物。如同今年COVID-19病毒出現多樣突變,林博士的RNA研究,也為台灣在病毒防治上提供了重要的應用基礎。
 

「新秀獎」得主林曉青助研究員

■ 田野中的觀察家,她靠「直覺」選擇自然組,家人全力支持踏上科學路
在宜蘭田野中長大的林曉青博士,從小就喜歡觀察、探討各種原理,常跟著是化學工程老師的爸爸一起組裝和修理東西。國小時對自然科學充滿興趣,透過閱讀報章雜誌的自然科學專欄了解動植物、昆蟲、自然現象以及日常觀察來探索世界。並在大學的實習課中受到啟發,找到自己有興趣、有熱忱的事,在家人的支持之下,義無反顧地踏上科研之路。面臨兼顧科研工作與家庭的情況下,林博士分享:「我覺得很幸運有家人的支持,這是很大的幫助。」另外,林博士也分享,做研究不要執著於結果,要執著於過程,因為結果是由一段段清晰的過程累積而來,鼓勵對於科學有興趣的年輕學子,追求目標的同時亦思考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在工作方面,雖然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十年後從事什麼工作會比較好,但只要有熱忱,就有機會做到頂尖,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 探究天然物生物合成就像玩積木,推動藥物研發、效率、產能邁大步
林博士在研讀博士學位期間,合成生物學技術逐漸發展,林博士對於酶的催化能力著迷,因此逐漸將研究範圍由天然物化學擴展到天然物的生物合成。林博士在生物合成研究上有多項突破性的發現,對於與醫藥、農業相關之微生物以及其生產的天然物,尤其是萜類和生物鹼類化合物,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徑以及開發新穎酶,催化各式化學反應,在基礎科學與應用價值上皆具重大意義。林博士分享:「天然物可想像是由積木所組成的模型,由不同基本元件以及工具進行組裝,成品具有不同的功能,透過了解大自然使用的元件和工具,我們可以應用在不同面向,例如在藥物的研發與化合物原料的製程,可減少許多時間以及經濟成本,並加速產能。」林博士的多項研究成果不僅發表於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 Int. Ed.等生命科學及化學相關領域的國際傑出期刊,其研究成就更受國際獎項的肯定,在2013年博士後研究期間曾獲美國生藥學會的Travel Grants for Active Members;回台獨立研究後,在2017年亦獲日本化學學會頒發的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
 

「新秀獎」得主陳韻晶副教授

■ 大大推翻刻板印象,她從音樂家到科學家,力證自己投入科研決心
陳韻晶博士自幼學習大提琴,身為音樂資優班的學生,父母一直以來都希望她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但國中時受到理化女老師的影響,赫然發覺原來自己對於數理、科學研究有濃厚的興趣,但家人的期許讓她開始家庭革命,即使在學成績不突出,仍努力達成媽媽提出的嚴苛條件「若未考取第一志願高雄女中,就繼續就讀音樂班」,陳博士以行動展現投入科研的決心,考上了第一志願,讓父母從反對轉而支持,也因此讓一位潛力音樂家就這麼成為了優秀科學家。高中開始,陳博士對生物研究頗感興趣,大學進入生物科學系,更是確定興趣與目標。碩士就讀台大病理所時,正逢2003年SARS流行,台大急診急需診斷快篩工具,更確立陳博士邁向科學家之路,期許其能在此領域有所貢獻。陳博士認為每個階段都是跨領域的困難與挑戰,沒有一路順遂的情況,兼顧家庭與高品質工作時間確實比較辛苦,加上社會上還是存有刻板印象,因此她也努力透過時間管理在科研、教育、家庭和育兒間取得平衡,成為學生的榜樣。同時,也鼓勵對於科學有興趣的年輕學子謹記四點:(1)找尋每個階段的導師,並從中學習;(2)不要放棄或看輕自己;(3)開發科學以外的興趣,抽離在挫折中的壓力;(4)沉浸在研究的過程中,具備堅持和熱情的人格特質很重要。

■ 研發抗癌新療法以一氧化氮奈米載體改善標靶藥物
陳韻晶博士於2013年回台時,在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標靶藥物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開發抗癌藥物及免疫療法。陳博士團隊利用高分子材料開發腫瘤標靶藥物/基因輸送載體,解決抗癌藥物無法長時間穩定釋放、腫瘤利用率過低等問題。陳博士提到癌症、肝硬化、腎臟及肺臟纖維化這類疾病在治療上較為困難,因此選擇此做為研究標的。研究分兩個階段,第一部分是生物機制上的研究,深入探討腫瘤或是肝硬化致病的原因及為什麼會引起抗藥性導致治療失效,了解後再進行藥物的開發,利用材料科學研究新的劑型,關注藥物輸送系統,而非藥物本身,也藉由材料的特性,試圖去克服抗藥性的問題,等於是生物科學與材料科學的結合應用。例如:奈米就是藥物系統的開發,主要提升藥物在血液裡的穩定性及半衰期,根據組織的特異性在奈米粒子表面做修飾,達到有效的運輸。近期研究對於一氧化氮在癌症治療的應用,也帶來關鍵技術突破,透過一氧化氮的載體至腫瘤部位,改造腫瘤的血管,更容易讓藥物通透與滲透,以及深入探討利用藥物載體是否能夠克服抗藥性的問題,主要利用在標靶藥物上的改善,成為未來在癌症治療上的一個新平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頂尖期刊《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目前發表的國際期刊論文中,由陳博士擔任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之22篇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像是《自然》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Hepatology等,其學術論文被引用近3,400次、擁有5項專利獲證。
 

「孟粹珠獎學金」得主羅芊卉同學

■ 年輕潛力科學新星,以細胞纖毛為研究主題,探討與疾病的關聯性
羅芊卉同學在校成績優異,從臺北醫學大學醫技系拿到學士學位,進入陽明大學生化與分生所拿到碩士學位,其碩士論文更獲首獎。最令人為之一亮的是羅同學的研究經驗,在就讀博士班三年級時,已有一篇第一作者文章發表在以嚴謹著稱的Journal of Cell Biology期刊,分析細胞主纖毛(primary cilia)的形成。最近細胞纖毛是相當熱門的研究題材,細胞的主纖毛是細胞的觸角,可感覺外界的訊息並傳到細胞內部進行反應,缺乏主纖毛會引起多種器官的疾病,如大腦、腎臟、耳朵等皆會受到影響。羅同學的論文詳細探討纖毛的形成機制,並運用細胞生物的方法,精確地觀察纖毛的形成與蛋白質的關係,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複雜的實驗,發現細胞纖毛與疾病的關聯,不僅顯示出她的研究功力,也預見其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了解更多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設置沿革

2020年第十三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簡介:

2020年第十三屆傑出獎得主-林淑端博士介紹影片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