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歷屆新聞室

歷屆新聞室


Prev
Next
發佈年份
2011

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馬國鳳教授
獲選為2011年第四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


由財團法人吳健雄學術基金會、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以及台灣萊雅公司共同主辦的2011年第四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於今日(2月26日)正式揭曉表揚。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馬國鳳教授,因其在研究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的成因和發生機制的重大成就,對台灣地區的地震災害防治具有卓越貢獻,獲遴選委員會(註)推選為本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另為鼓勵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女性科學研究人員,而於前年增設的「台灣女科學家新秀獎」,本屆得主分別由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的兩位副教授獲得:余沛慈副教授(專研奈米光電元件的開發)和冉曉雯副教授(專研有機電晶體和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以及生化感測器的製作)。

依據「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遴選辦法,今年(2011)為公元單數年,輪由國內物質科學領域的女性科學家中,選出「傑出獎」得主一名和「新秀獎」得主二名。「傑出獎」得主可獲獎金新台幣60萬元;「新秀獎」得主每名可獲獎金新台幣10萬元。

傑出獎得主:馬國鳳教授,研究921大地震,揚名國際

馬教授為國際知名的地震學家。2004年她參與「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這是一項由我國主導的國際合作計畫,有台灣、美國、日本、和德國四國學者共同參與,鑽取斷層帶的岩芯試樣,用以探究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的成因和生成機制。馬教授發現斷層錯動時,其滑移帶的滑動厚度影響到地震能量的釋放。由滑移帶的紋路式樣和分布,可推算地震發生的週期。馬教授進一步計算出921集集地震斷層滑移的厚度和地震能量的分佈,此為世界首次觀測到大型地震之斷層滑移厚度,並得以成功量化地震發生時的破碎能及熱能。車籠埔斷層的研究提供了最準確、最直接的數據,協助建立正確的地震破裂模型,在瞭解地震行為、甚或地震預測的科學研究上,是一項大突破!深受國際學術界的重視。

馬教授的另一重要研究主題為地震誘發行為,分析921集集地震發生後的地表應力轉移和餘震的相關性,並與其他斷層的地震潛勢做一系列的分析,其研究成果為台灣目前了解地震潛勢分析及餘震分佈的重要依據,此外亦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進行密切的合作,對地震災害防治有重要貢獻。

新秀獎得主:余沛慈副教授和冉曉雯副教授,在開發新穎光電元件的成就耀眼

 「新秀獎」得主的遴選對象為台灣地區40歲以下的女性科學研究人員,其職級限為副教授或副研究員以下,全國公私立大學或研究機構皆可。本屆的兩位得主—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的余沛慈副教授和冉曉雯副教授,皆在光電工程領域上有亮麗的成就而獲獎。

余沛慈副教授專研光子晶體微腔型光源的物理機制和單晶片光子晶體積體電路。對於CMOS 45和32奈米微影製程的解析度增益技術,累積有豐富的經驗和開發能力。她成立綠能光電實驗室,研究奈米結構材料應用於發光二極體和太陽能電池的製程與設計。

冉曉雯副教授專研有機電晶體和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以及結合有機和無機元件的複合感測器。她參與跨領域研究的合作團隊,開發出世界第一個能以1伏特超低電壓操作的高分子電晶體;製出世界上電子遷移率最高的非晶體-IGZO TFT(銦鎵鋅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另外也結合有機和無機元件開發出新穎的生化感應器。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除了表揚三位得主外,也特別安排國內高中女學生參與盛會,並邀請本屆三位得獎人和歷屆「傑出獎」得主和女學生們進行跨越世代的對談,期望藉此激發女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引領對科學研究的視野,也作為所有女性後輩的學習榜樣。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