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新聞室
- 發佈年份
- 2014
灣女科學家卓然有成 科研成果國際關注
中研院余淑美院士和國衛院熊昭所長同獲第七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由台灣萊雅、婦聯會、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今(2014)年已邁入第七屆,這是台灣唯一專為表揚女科學家傑出成就而設置的獎項,其權威性和指標性皆廣受社會和學術界的推崇。適逢公元雙數年,按遴選辦法的規定,本屆獎項得主皆從「生命科學」領域中的女科學家中選出,傑出獎得主由有『水稻教母』之譽的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院士,和著稱『國內遺傳流行病學研究權威』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教授共同獲得。兩位得主的研究成果多年來深受國際研究機構的推崇,紛紛尋求合作機會,對提升台灣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貢獻卓著,足稱為「台灣之光」!
兩位傑出獎得主今(15)日於頒獎典禮中受獎時,除了分享其卓越的科研成果之外,更感性地提到自身學習過程和研究生涯的際遇和挑戰,並勉勵在場數十位高中女學生們要勇於築夢和追夢,善用女性細心和堅毅的特質,立志在世界科學舞台上競逐,實現夢想。
鑽研水稻基因,力挽缺糧危機 解析肺癌成因,突破醫學瓶頸
本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兩位得主分屬於生物和醫學的研究領域。2012年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的「水稻教母」余淑美院士,投入水稻研究已逾二十年。期間專注於水稻基因轉殖研究,決心建立「台灣水稻種原庫與突變基因資料庫」(簡稱TRIM種原庫),找尋「抗逆境」基因,期望能在全球人口激增、氣候變遷劇烈的挑戰下,有效提升稻米產量,解決全球糧荒危機。此外,余院士亦積極教育大眾「基因改造」之安全性,並表示:「相較於過去台灣遭遇的食安、農藥問題,基改食品僅是改變一些核酸和蛋白質,且需經過多年和多方的評估檢驗方能上市,進入腸胃後也會立即被吸收消化,民眾真的不用過度擔心。」余淑美院士畢生奉獻於農業科學研究,亦鼓勵年輕學子在以利益為導向的社會趨勢中,投入與全人類福祉息息相關的農業研究領域,共同為農業發展盡一份心力。
身為台灣首屈一指的遺傳流行病學專家和生物資訊統計權威熊昭博士,擔任肺癌遺傳流行病整合計畫總主持人多年,領導跨國研究團隊,首先發現非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三個關聯性基因。目前熊博士更積極投入「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的研究,她表示:「每個人都無法避免『老化』,但如何『健康的老化』將成為國衛院的研究重點之一。不只是預防疾病,也要維持健康的身體功能和精神,更能繼續從事社會參與。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可以轉用為公共衛生政策,長者不只活得長壽,更要『健康長壽』。」熊博士也藉此獲獎機會,勉勵科學界後進紮實訓練基礎,放寬心胸、拓展視野,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聚焦神經科學潛力新秀大有可為
此外,本屆「台灣女科學家新秀獎」由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嫻副教授與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韻如博士共同獲頒。吳副教授結合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腦造影技術,佐以來自腦傷病人的神經心理學證據,探索大腦在處理數量、空間、語言、動作等的表徵、認知和生理機制。她利用其研究成果,發展出一套幫助數學學習障礙孩童的教學方式;陳博士專精研究蛋白質摺疊機制與錯誤摺疊所產生的疾病,並鑽研造成神經退化疾病的無序蛋白,有助於了解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成因。她將研究延伸到新發現的TDP-43蛋白質疾病,造成前側額顳葉退化症及肌肉萎縮症,發展了一株具特殊的結構專一性的TDP-43抗體,來幫助未來生化及醫學的學術研究及應用。
自2011年開始,為獎勵在學業和研究上皆有優異表現的博士班女學生,而設立的孟粹珠獎學金,今年由國立清華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七年級林萱文同學獲得。林生專長領域為果蠅腦內血清素與學習記憶行為之研究,所屬團隊研究成果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高度評價,被視為未來腦神經科學領域的潛力新星。
過去總隱身幕後,為台灣社會默默貢獻的女性科研工作者,近年在政府、企業及民間單位的重視下,已逐漸躍上國際舞台,其卓越的研究成果更備受全球矚目!「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創立至今亦已邁入第七年,每年皆出席典禮盛會的主辦單位之一─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女士特別表示:「台灣萊雅戮力於推動『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創設與延續,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女科學家們的非凡成就與卓越貢獻,亦盼能鼓勵更多年輕女性投入科學研究,拉近兩性在科學界的距離,用科學力量讓世界更美好!」秉持設獎初衷,主辦單位期能鼓勵眾傑出女科學家及潛力新秀持續投身科研工作,展現無比的熱情和堅持,積沙成塔、點滴成河,以最美麗的力量逐步改變世界!
【本屆得主簡介】
「傑出獎」得主:余淑美院士,台灣農業頂尖科學家,水稻基因轉殖研究驚豔國際
余淑美院士致力於水稻研究超過二十年,感慨近年全球氣候變遷、農民只能看天吃飯的窘境,遂專注於水稻基因轉殖研究,並花費十年建立「台灣水稻種原庫與突變基因資料庫」(簡稱TRIM種原庫)。至今余院士已解碼六萬筆基因突變實驗數據,不僅位居世界第三,其研究成果更受國際知名研究機構與企業注目:蓋茲基金會邀請加入C4水稻計畫;研究成果亦技轉至世界知名巴斯夫(BASF)公司。TRIM種原庫更提供給全球學者使用,目前累積成果已超越日本與韓國!
余院士研究宗旨在於找出水稻中「抗逆境」基因,提高稻米抗逆境能力,以因應多變的氣候環境。面臨全球糧食短缺問題日趨嚴重,余院士研究成果可提升稻米四至五成產量,並可將優良基因轉殖到其他糧食作物上。若能廣泛應用,將可有效解決全球糧荒危機。
「傑出獎」得主:熊昭博士,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先鋒,領導跨國團隊,破解女性肺癌成因
肺癌為台灣女性癌症死因第一位,據歐美研究發現,肺癌成因多與吸菸有關。但亞洲國家女性吸菸比例少於5%,且多數女性肺癌患者無吸菸習慣,醫界對肺癌危險因子及致病機制亦不清楚。2002年熊博士與國內外醫學中心組成研究團隊,擔任肺癌遺傳流行病計畫總主持人,帶領團隊針對一萬四千名亞洲女性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在部分染色體上的基因變異,與罹患肺癌風險偏高有關。熊博士在發現此結果後,更進一步建立「高危險群風險預測管理系統」,透過基因篩檢計算肺癌風險。
面對台灣逐漸高齡化趨勢,「健康老化」課題也更顯重要。熊博士目前正進行其相關研究,盼未來能應用其研究成果,改善台灣醫療衛生政策。
「新秀獎」得主:吳嫻副教授與陳韻如博士,潛心神經科學研究,未來應用備受期待
吳嫻副教授結合認知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兩領域背景知識,研究關於大腦處理數量、動作執行上是否有共同認知與生理機制。研究成果不僅提供實徵證據,於實務上亦有助發展出協助數學學習障礙患者之教學方式。吳副教授更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多場科普演講,希冀讓社會大眾更瞭解大腦科學與其應用。
陳韻如博士投入蛋白質摺疊機制與錯誤摺疊所產生之疾病研究,發現無序蛋白堆積物與阿茲海默症具有高度相關;除此之外,陳博士更將研究延伸到新發現的TDP-43蛋白質疾病(前側額顳葉退化症及肌肉萎縮症),並進一步發展抗體,以幫助未來生化及醫學的研究及應用。
「孟粹珠獎學金」得主:林萱文同學,堅持不懈,腦神經科學明日之星
林萱文同學專長領域為果蠅腦內血清素與學習記憶行為之研究,與其所屬團隊經六年努力,研究成果(列名第一作者)終於2011年8月刊登於國際知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可見國際科學界對此研究論文的高度評價。透過此研究可瞭解果蠅神經傳導物質與中期記憶之關係,未來更可從血清素相關藥物研發,進而修補因車禍等傷害所喪失的中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