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歷屆新聞室

歷屆新聞室


Prev
Next
發佈年份
2022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李秀敏特聘研究員
榮獲「2022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勇闖植物奇航,解密葉綠體身世


全台第一、更是唯一專為表揚台灣女科學家卓越貢獻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已連續舉辦15年,2007年台灣萊雅為樹立標竿及典範以鼓勵女性參與科學,聯合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置「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多年來素有台灣「女性諾貝爾獎」之美名,顯見該獎項的學術地位與指標意義。今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傑出獎與新秀獎提名人數達到歷屆最多,如此盛況更顯示科學界對該獎項的肯定。

第15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最高榮譽的「傑出獎」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李秀敏特聘研究員獲得。為獎勵優秀年輕女科學家而設立的「新秀獎」,則頒發給國立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黃筱鈞副教授,以及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副研究員。鼓勵年輕博士班學生具科學潛力的「孟粹珠獎學金」,則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趙彤博士生獲獎。

「傑出獎」得主 李秀敏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植物演化的突破性發現:解密葉綠體身世以及讓葉綠體得以運作的內外膜蛋白運輸橋梁

今年最高榮譽的傑出獎(註[1])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秀敏獲得。大家都知道光合作用是在葉綠體進行,但葉綠體有賴細胞質輸入「蛋白質工人」才能正常運作。李秀敏博士的專長為植物分子生物學,她建立了第一個以遺傳學的方法,篩選葉綠體運輸突變株的系統,並以此系統,找到了數個葉綠體蛋白質運輸系統的重要成員。

李博士與其團隊,花了七年的時間,找到能讓蛋白質穿越葉綠體外圍雙層膜的橋樑 TIC236,解開葉綠體運作的大謎團,更發現這套運輸系統從遠古細菌一直沿用到高等植物,是植物演化學的重大突破。論文於2018年12月登上《自然》(Nature),並獲專文推薦。

除此之外,李博士首度發現葉綠體蛋白運輸是受年紀以及組織的調控,並發現了在導引訊息中決定年紀與組織調控的胺基酸序列,開創了發育調控蛋白質運輸的研究領域。其多項富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使她成為享譽國際的植物細胞學家。她經常受邀於國際大型會議與國際知名大學如美國UCLA丶英國劍橋大學演講,也是台灣首度受邀擔任美國植物學會期刊 Plant Physiology的編輯委員及為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撰寫文章的研究人員,2020年她更獲得美國植物生物學會海外終身通信會員獎,足證國際對其學術成就的高度肯定。

(*李秀敏博士更詳盡專業領域介紹,請見附件一)

註[1] 依據遴選辦法規定,按公元單雙數年,交替輪選物質科學、數學與資訊科學領域(公元單數年)或生命科學(公元雙數年)領域的傑出研究者。今年為公元雙數年,本屆各類獎項得主皆從「生命科學」領域的女科學家中選出。

■ 勇於抉擇並衷於所愛,以推動友善女性科研環境幫助更多女性堅持科學夢

為了追求所熱愛的植物領域,李博士表示人生的重大決定包含:1.高中時成績很好,卻不想唸醫科,填志願時按照分數將臺大動物系填前面、植物系放後面,結果還是決定簽寫切結書轉入植物系就讀;2.赴美留學,選擇了當紅的研究植物光訊息傳遞的實驗室,因緣際會之下前往德國發現自己所愛還是葉綠體,立刻向美國實驗室表示要放棄當紅的議題,做回自己最感興趣的葉綠體題目,從此不動搖。李博士鼓勵一定要追求自己的興趣,才不會對所做的事情感到倦怠。對於研究常常碰到的失敗,李博士表示:「做實驗並非是為了追求成功,而是從每一次的失敗中理解原因,一次一次把失敗的機率變小,然後又離成功更進一步了。」

儘管家境不優渥,卻保持優異成績,李秀敏博士鼓勵大家即使沒有天生的幸運,也要努力在自己所能中做到最好,才能讓自己有最多的選擇。李博士從個人求學經驗中反映出的同理心,讓她發掘對教學的熱忱,不僅認真研究,也熱心作育英才,課程深受學生好評,並兩度獲得台灣大學教學優良獎,培育出多位在中研院及大學任教的優秀人才。面對學術界男女比例懸殊的狀況,李博士表示,統計數據發現許多女性在從學校正式跨入學術研究時,面臨許多兩難,導致女性常為家庭而退出,因此致力爭取女性在學術就業環境中的友善制度,並認為社會上對男生數理比較好的刻板結論根本不存在,有時候女生的細心反而在研究中更勝一籌,鼓勵女性要堅定追求自己的興趣。

「新秀獎」得主 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黃筱鈞副教授

■ 跨領域背景投入新興合成生物學領域,創新研究有助仿生學發展

出生在工程師家庭中的黃筱鈞博士,大學進入電子工程學系與研究所就讀,其後受到國外論文啟發,博士班赴美攻讀系統生物學,以實驗與數學模型探索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經Kinesin-5小分子藥物干擾後,細胞死亡與存活的二元決定。

秉持探討未知的精神,黃博士團隊發揮跨領域專長,在實驗室建立合成生物方法學,打破傳統方法建立新的研究系統,為發育生物學提出關鍵問題,利用大腸桿菌以聚合作用和限制擴散為最小條件,重現不對稱細胞分裂與分化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兼具創新與深度,於2021年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與ACS Synthetic Biology。黃博士的研究,在應用上可以幫助未來發展仿生學,以及解決目前已有的關於單一細胞裝入元件後,單細胞生物因為同時進行太多工作而負擔太重的問題。傑出的研究表現亦獲科技部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門肯定與推薦,受頒2021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黃博士實驗室為國際上少數能以合成生物方法學,研究單細胞極化與不對稱細胞分裂的團隊之一,具高度國際競爭力。黃博士同時熱心培育學子,曾獲頒臺大教學優良獎,並於臺大指導第一屆iGEM團隊,創立The Investigator Taiwan生醫社群平台,並曾擔任ICCAD (美國計算機協會國際電腦輔助設計研討會)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為優秀的跨領域學者。

黃博士分享探索新興研究領域的歷程,「我的同事來幫我當口試委員,出來後跟我說我的學生心理素質太強了。」原來,由於過往從未有人嘗試過以分子生物學角度進行探討,加上打破傳統方法建立新的研究系統本身就有高度挑戰性,讓學生的論文通篇都在描述實驗的挫敗與改善。「我真的很感謝學生願意相信我,即使失敗了也擦乾眼淚繼續做。」堅持不懈的科學研究精神。

「新秀獎」得主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雁冰副研究員

■ 杏鮑菇也是肉食性?揭開真菌捕捉線蟲機制,為藥物研發開展曙光

薛雁冰博士在大學就讀時期發掘了她對遺傳學的喜愛,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投入真菌遺傳學相關研究,傑出表現獲得美國遺傳學會(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的獎項DeLill Nasser Award,其後投入研究線蟲及「線蟲捕捉菌」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共同演化,原創性的研究構想更獲得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提供的獨立研究計畫補助。

薛雁冰博士返台加入中研院後,持續線蟲研究,由於當年科學界對模式生物以外的真菌理解有限,因為資料的缺乏以及菌株的表現差強人意,薛博士親自帶著團隊到野外採集,建立系統資料。經由研究發現民眾熟悉的食用菇類如蠔菇、杏鮑菇及秀珍菇的菌絲,能夠透過線蟲的感覺神經纖毛,快速麻痺線蟲,此機制和目前所知的寄生蟲藥物作用機制截然不同,薛博士的研究,在未來將可應用於農業的生物防治及人體抗寄生蟲藥物的研發,打破目前科學界苦於抗寄生蟲藥物出現抗藥性的困境。薛博士的研究成果讓她於分別獲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 (EMBO) 的全球研究學者 (Global Investigator) 及年輕學者 (Young Investigator) 計畫,活躍於國際學術社群。

對於當年毅然投入線蟲捕捉菌的研究,薛博士認為科學家的獨立性很重要,如果反覆做相同的研究便缺少了這樣的獨立性,因此想嘗試新的領域。另外薛博士也認為,台灣目前深度投入研究科學的學生越來越少,過去班上約有1/2的人會選擇讀博士班,現在頂多1-2個,比例遠低於美國;尤其女學生更容易因為家庭、育兒等考量而卻步。為了培養新一代的科學家,薛博士花費許多心力帶領學生投入實驗,同時開設女性科學家的相關演講,鼓勵女學生繼續投入研究,幫助有志科學發展的人繼續往前。

孟粹珠獎學金:台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班三年級 趙彤同學

■ 科學界的明日之星!解決免疫細胞在腫瘤環境中失能的難題,提升癌細胞免疫治療法功效

趙彤同學在校期間成績優異,獲得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的畢業總成績優良獎與學士論文優良院長獎。2021年就讀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班二年級時,即以第一作者身分投稿研究成果於Autophagy期刊,探討癌細胞粒線體對核基因體穩定性的重要性,並因此獲得第17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傑出論文獎。研究指出細胞自噬能幫助清除受損之粒線體,避免其核酸內切酶 (EndoG)外漏轉而聚集於細胞核內導致核DNA損傷後,經由TET2修飾為5-羥基化甲基化胞嘧啶(5-hmC)的DNA區域成為EndoG之受質而進行切割,造成核內DNA二度損傷。趙彤同學的研究成果,將能解決免疫細胞在腫瘤環境中失能的難題,對於提升癌細胞免疫治療法的功效有很大的進步。而這不僅顯示出她扎實的研究能力,更讓人期待她無可限量的未來。

 

【附件一】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李秀敏特聘研究員 研究簡介

勇闖植物奇航,解密葉綠體身世

         李秀敏博士於民國76年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在短短四年半內,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論文專攻葉綠體蛋白運輸。之後在美國著名的沙克研究所及諾博基金會,從事植物光反應訊息傳遞的研究。於民國84年回到中研院分生所擔任助研究員,在一年半內以完全在國內完成的研究結果,發表於全世界最好的植物學期刊 The Plant Cell,之後亦不斷創新研究結果於國際知名期刊。由於她傑出的研究成果,於民國87年獲得中研院年輕人員著作獎、88年救國團青年獎章及88至94年三次國科會傑出獎的肯定。

李博士於民國87年,以全新的研究題目,於國科會首辦的尖端科技計畫選拔中脫穎而出。該計畫為國科會生物科學排名最高的計畫,審核極為嚴格,當時全國僅六人獲選,而李秀敏博士為其中唯一40歲以下的獲選者。之後她更以穩定傑出的研究成果,連續五次獲選尖端科技計畫,為全國學者唯一獲得五次尖端科技計畫的研究人員。

李博士的重要的研究突破包括:

解密葉綠體外膜蛋白的運輸途徑。

對於葉綠體膜上脂肪的功能,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但發現其對於蛋白質輸入扮演重要角色,更發現其為重要植物荷爾蒙茉莉酸的合成原料。

建立了第一個以遺傳學的方法,篩選葉綠體運輸突變株的系統,並以此系統,找到了數個葉綠體蛋白質運輸系統的重要成員,包括內膜通道成員及轉錄調控因子。

發現葉綠體蛋白運輸的一個馬達,並進一步研究出其作用機制。

首度發現葉綠體蛋白運輸是受年紀以及組織的調控,並發現了在導引訊息中決定年紀與組織調控的胺基酸序列,開創了發育調控蛋白質運輸的研究領域。

找到連接葉綠體內外膜蛋白運輸機組的橋樑,對葉綠體蛋白運輸機組的演化起源有突破性的貢獻。

李秀敏博士的研究成果,讓她成為享譽國際的植物細胞學家。她經常受邀於國際大型會議,如美國植物生理學會、光合作用學會、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及EMBO Conference中演講,亦曾受邀於國際知名大學,包括美國UCLA、日本Nagoya University、英國Cambridge University演講。她並於2005年受邀擔任美國植物學會期刊 Plant Physiology 的編輯委員,以及於2010年受邀於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撰寫文章,此兩項工作,皆為台灣學者第一次有人受邀擔任,自此才漸有其他台灣學者受邀,可謂在李秀敏博士的帶領下,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學術成就。目前她更擔任美國植物生理學會期刊 Plant Direct的Supervising Editor,該期刊全世界僅有五位Supervising Editors。2018年她更以創新的研究結果,發表文章於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並獲Nature專文推薦。2020年她獲得美國植物生物學會海外終身通信會員獎,足證國際對其學術成為的認可。

李秀敏博士不但認真研究,更認真教學,積極熱心參與科學人才培育的工作。她在臺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及國防大學所開設的課程,皆以授課認真有創意及條理清晰,深受學生好評。她於 2020及2021年兩度獲得台灣大學教學優良獎。她的實驗室也訓練培育出多位獨當一面的科學家,在中研院及各大學任職;她也積極投入博士班學程的規劃運作,目前擔任中研院分生所國際研究生分子細胞學程召集人。此外,李秀敏博士自2018年起擔任衞福部食藥署基改食品審議小組委員,嚴格審查大量的基改食品申請文件,為全民健康把關。她也於2008、2009、2020及2021年四度擔任科技部生科司各小組研究計畫的複審委員。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