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與行政經歷
- 2003
- 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
- 2005
- 取得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學位
- 2010
- 取得哈佛大學醫學院系統生物學博士學位
- 2010
- 哈佛大學醫學院系統生物學系博士後研究
- 2011-2012
-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2012-2019
- 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2019迄今
- 臺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LOADING
2022年第十五屆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新秀獎」 得主
黃筱鈞 博士
黃筱鈞博士於台灣台北出生與成長,具電子工程學的數理背景,博士赴美攻讀系統生物學,師承研究microtubule dynamic instability學者Tim Mitchison,以實驗與數學模型探索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經Kinesin-5小分子藥物干擾後,細胞死亡與存活的二元決定。自2012年於台大成立實驗室後,接續探討癌細胞分裂中Kinesin-5於紡錘體長度與力學的調控,也與國內幹細胞領域專家合作,篩選小分子藥物將人類纖維母細胞轉分化為其他具醫療價值的細胞。實驗室亦致力於單細胞影像分析。有鑒於細胞內生化反應本質為嘈雜的分子碰撞,自然演化下的生物系統會以層層調控的設計來確保訊息於時間與空間的精準與穩健性。揭開生命科學現象下每步設計之存在原理十分重要,能賦予未來仿生學有意義的邏輯。因此,自2012年參與iGEM競賽後,黃博士也於實驗室建立合成生物方法學,用以研究不對稱細胞分裂與分化的設計原理。團隊充分發揮跨領域專長,從頭建立系統,為發育生物學提出關鍵問題,研究具學理創新與深度,以聚合作用和限制擴散為最小條件重現不對稱細胞分裂與分化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與ACS Synthetic Biology。黃博士獲科技部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門肯定與推薦,受頒2021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實驗室亦為國際上少數能以合成生物方法學研究單細胞極化與不對稱細胞分裂的團隊之一,具高度國際競爭力。基於已建立的單極系統與工具,近期目標是探索不對稱細胞分裂中相互拮抗的存在原理。期盼匯集各方法學之互補證據,重新審視長久藉遺傳學所述之模型,以提升台灣於該領域的原創性與能見度。
教學與服務上,黃博士在細胞骨架與系統合成生物學深入淺出的授課獲高度好評,於108學年度受頒臺大教學優良獎。黃博士也曾於臺大校內指導第一屆iGEM團隊,創立The Investigator Taiwan生醫社群平台。校外曾指導師大附中科學班與建中數理資優班專題研究,受邀參與2017年衛福部台灣女孩日、雲門講座等科普活動,並於2015-2016兩年擔任ICCAD (美國計算機協會國際電腦輔助設計研討會) Technical Program Committee。黃博士於學術研究與教學服務,展現突破傳統學術領域侷限與深耕科學的熱誠,為國內跨領域最頂尖年輕學者之一。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