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1. 2016年第九屆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得主 張玉玲 博士

2016年第九屆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新秀獎」 得主

張玉玲 博士

現任職位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專長領域
神經心理學、失智症與神經退化疾病、大腦功能造影

教學與行政經歷

1999
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2001
取得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
2004-2007
美國佛州Malcom Randall 退伍軍人醫學與大腦復健中心兼職研究人員
2007-2008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附屬醫院精神醫學部全職臨床心理實習
2007-2008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退伍軍人醫院臨床神經心理部全職臨床心理實習
2008
取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臨床與健康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學位
2008-2010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精神醫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2010-迄今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
看更多

介紹

張玉玲博士為國內少數曾接受一系列完整臨床訓練之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者,她的研究著重於成人的臨床神經心理認知功能,尤其是整合實驗性神經心理學與大腦成像技術(如結構性與功能性大腦磁振造影),來探討正常與異常老化對於大腦與認知功能的影響,並進一步利用這些知識,作為失智症早期檢出上的臨床應用。張博士近年來在失智症早期檢測的研究,有幾項重要成果:  

1. 針對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高危險群(意即「輕度知能障礙」患者,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探討其臨床診斷準則和神經認知功能與大腦白質與灰質改變的關係,並將其成果發表成數篇論文。不僅為失智症從發病前至發病後,認知功能改變與大腦白質與灰質改變的歷程理論提供重要的實證證據,在臨床診斷的實務上也大幅提升對預測未來失智症發病與發病後病程的準確度。  

2. 透過探討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如基因、年齡),以及危險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進一步發現在人生不同發展階段,危險因子所扮演的角色並非一成不變,相關結果對於老年失智症的早期偵測的應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3. 利用中文語言的獨特性,以及文獻中記載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病理最早影響到的腦部結構為基礎,發展出相關之記憶作業,除了提供證據支持中文字中獨特的「形、音、義」特性與英文對於記憶的影響有所不同,並對老年失智症早期偵測的應用提供了文化適用的工具。  

張博士在美國攻讀博士與從事博士後研究期間即屢獲多項學術重要獎項,包括母校University of Florida 所頒發之該學院研究與領導傑出之研究生獎、Alzheimer’s Association 所頒發之年輕學者研究獎、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y Society 所頒發之Laird Cermak Memorial Award 等。其中的國際獎項,是從全球年輕學者包括美國當地超過兩千多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她於台灣大學任教期間,學術研究方面持續展現傑出水準;分別在2012 與 2015 年獲得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更於2015年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張博士多年的研究成果,展現在多篇發表於重要期刊的學術論文之中,至今所發表的期刊共計20 篇。其中,19 篇論文收錄於SCI 期刊,12篇論文發表在該領域排名前25%的一流學術期刊(如Alzheimer’s & Dementia; Cerebral Cortex; Neurology; NeuroImage; Neuropsychologia),6 篇論文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高於5.0,歷年所有論文的平均影響係數為4.5,近5 年論文著作的平均影響係數則為7.7。  

張博士除了投身於臨床神經科學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對於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台灣學者在此一領域的能見度也不遺餘力,因為投稿期刊獲得主編賞識,進而受邀擔任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s (SCI 期刊,影響係數= 4.15)的編輯委員,以及十數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的審稿委員,亦曾多次協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與會。在教育推廣上,張博士致力於透過教學為台灣培養兼具理論知識與臨床實務能力的年輕學子,並長期投入推廣神經心理學知識的工作。除了積極在台大校園內培育老人長期照護的人才,並於各大醫療機構與單位 (如台大醫院、慈濟醫院、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定期舉辦演講與工作坊,推展臨床神經心理學的專業知識,亦利用課餘時間在社區長青學苑、松年大學、智齡聯盟與衛生福利部等舉辦之銀髮相關議題活動進行多場演講,努力推廣銀髮神經心理相關知識給普羅大眾,除了增加大眾對於大腦科學與其應用的瞭解,並希望藉此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入銀髮相關研究、設計或產業開發行列。 

看完整內文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