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1. 2019年第十二屆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得主 任昊佳 博士

2019年第十二屆 |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新秀獎」 得主

任昊佳 博士

現任職位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副教授
專長領域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古氣候和古海洋、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教學與行政經歷

2005
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2010
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
2010-2012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博士後研究
2012-2014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2014-2018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
2018-迄今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看更多

介紹

任昊佳博士於2005年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Daniel Sigman教授,研究地球氣候環境變遷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致力於了解在地球的歷史過程中,生物與環境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深入探討人類活動對於地球系統的長期影響。她在修讀博士學位期間,首開測量微量樣品中氮同位素組成的精密方法,目前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自2009年以來,任博士在相關的專業期刊共發表24篇論文,其中包括刊登於頂尖的科學期刊:在「自然(Nature)」發表2篇論文、在「科學(Science)」發表3篇論文、以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2篇論文。  

任博士於2010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Charlotte Elizabeth Procter榮譽地質科學博士學位。2010至2012年,她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提供的氣候與全球變遷博士後研究獎學金,在哥倫比亞大學Lamont-Doherty地球觀測站工作。2012至2014年,她獲得中央研究院傑出博士後獎學金,來台進入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自2014年起,任博士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其近期研究重點是通過珊瑚和海底沈積物的紀錄,來了解自然和人為活動對海洋氮循環及生產力的影響。氮總量和氮循環控制着大部分中低緯地區海洋的基礎生產力,人類目前還不清楚氮在海洋中的含量,是否可能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巨大變化? 也無法預期人類活動給海洋增加輸入的氮,是否會對海洋的生產力造成長期的影響? 了解這些自然和人為過程是如何改變氮循環以及海洋生產力,是一個重要的氣候和地質問題。  

在過去三年,任博士用南海作為一個案例研究,以解決對全球海洋氮循環認識的兩個關鍵問題:(1)氮的輸入和輸出在地球演化過程中是否緊密相伴,以平衡氮的總量變化? (2)我們是否可以觀察和量化近幾十年來,人為作用對海洋表層氮輸入量增加的影響? 針對第一個問題,任博士利用海洋沈積物化石中保存的氮同位素,重建南海在過去86萬年氮循環的變化與其控制機制,該研究成果發表於2017年7月3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針對第二個問題,任博士團隊通過測量從東沙環礁採集的珊瑚骨骼中的氮同位素,首次成功觀測及估算近50年來,伴隨東亞工業快速發展,人為活動對海洋所帶來的氮含量的增加,該研究成果發表於2017年5月19日出版的「科學」,並受到國內外媒體和社群媒體的關注、轉發與評論。 

任博士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績受到了國內國際學術界的肯定,2016、2017、2018年先後獲得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以及哥倫布計畫,2017年獲得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傑出青年科學家獎,2018年獲得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頒發的Nanne Weber Early Career Award in Paleoceanography。  

任博士同時也是一位受學生喜愛的老師。自任教台大,她在地質系暨研究所和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用中、英文授課,受到學生的好評和喜愛,分別於2017和2018年獲得台大優良教學獎。她致力於提供研究生和專題生最好的研究環境,對於指導大學生、碩士生和研究助理的研究工作投入最多的時間和精力,並努力讓學生參與國際合作交流,培養獨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看完整內文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