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領域的貢獻
蔡宜芳博士為享譽國際的植物營養學家,她從事細胞膜蛋白的功能研究,在國際上具有領導地位,對該領域有卓越的貢獻。她的研究成果不僅被寫入植物生理學的教科書,發表於頂尖的期刊,亦有應用濳力,取得台灣和美國的專利,提供讓農業永續發展的新策略。她在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突破,簡列如下:
- 發現植物的第一個硝酸鹽轉運蛋白
植物主要以硝酸鹽的型式利用氮肥,1990年之前僅能以生理及生化的方法來研究硝酸鹽的吸收;1991-1993年期間,蔡宜芳博士精巧地利用遺傳方法,找到第一個硝酸鹽轉運蛋白基因CHL1,利用爪蟾卵細胞證實硝酸鹽輸送的功能,從此開啟了在分子層次研究植物硝酸鹽運送的新紀元。
- 發現植物利用transceptor偵測外在養分的變化
硝酸鹽不僅是植物的營養源也是一個訊息傳遞分子,調控植物生長發育及生理代謝。知道這現象二十年了,仍不知道植物是如何去偵測土壤中養分的變化。蔡博士另一項有重大影響力的突破,是發現「硝酸鹽轉運蛋白CHL1同時也是硝酸鹽感應子」。植物利用CHL1偵測土壤中硝酸鹽含量的變化,而誘發適量的反應。一個新名詞『transceptor』就是用來形容同時具有transporter和receptor雙重功能的蛋白。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最頂尖的生物學期刊「細胞」(Cell)。這個新發現在植物營養學界引起極大的震撼,誠如一位德國營養學家所說的「蔡宜芳博士是在這風暴的中心」,其他學者紛紛在尋找在他們感興趣的離子或是營養源中是否有相似的機制。
- 改寫教科書上關於硝酸鹽輸送的理論
CHL1屬於NRT1家族,而阿拉伯芥硝酸鹽轉運蛋白NRT1家族一共有53個之多,蔡宜芳博士苦心鑽研各個NRT1硝酸鹽轉運蛋白的特性與功能,對硝酸鹽如何輸送到各個部位屢屢提出創新的見解。論文發表於植物領域的重量級專業期刊Plant Cell就多達7篇,其中一項創見是:長久以來教科書裡的一個經典的植物生理教條說:「無機氮源硝酸鹽只能透過木質部(xylem)輸送;有機氮源氨基酸(amino acid)才會透過韌皮部(phloem)輸送」。這個經典理論還常當作生物學的考題。但是,蔡博士關於多個NRT1轉運蛋白的研究成果證實:硝酸鹽可以藉由韌皮部輸送來重新分配,而且這樣的輸送對植物的生長很重要。因此教科書上關於硝酸鹽輸送的理論需要改寫。
- 將基礎研究推向應用,找到改進植物氮利用效率的新策略
氮肥的合成消耗全球百分之二的能源,但是施用的氮肥僅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真正被農作物利用,其他殘餘的氮肥造成很嚴重的環境問題,例如造成河川海洋的優養化,使魚蝦無法生存或是產生溫室氣體。透過對硝酸鹽輸送機制的了解,蔡宜芳博士設計出提高作物的氮利用效率的新策略,獲得台灣和美國的專利,有助於舒緩氮肥對環境的危害。
多年來蔡宜芳博士在硝酸鹽輸送及硝酸鹽訊息傳遞的研究上,有許多創新且重大突破的成就,研究成果倍受國際肯定,多次發表在Cell、Nature、Science、Plant Cell、 EMBO J.等頂尖期刊,奠定她在營養訊息傳遞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並提升台灣學術研究的國際能見度。
提昇台灣在國際學術界的聲望
蔡博士積極參與國際性學術活動,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或歐美大學及研究機構付費邀請她演講,國際會議除了邀請她擔任會議主講者外、也邀請她擔任會議主持人,或參與會議的籌備。過去十年間,蔡博士在國際會議或國外大學/研究機構,給過近五十場的演講。曾有知名的國際植物學者說,他們是因為蔡宜芳博士,才知道有中央研究院的存在。此外,她已連續七年擔任植物學重要期刊Plant Physiology的編輯,並參與植物學經典教科書的編寫。這些對於台灣植物科學研究都有提升的助力,並且提升台灣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聲望。 2014年,蔡宜芳博士接受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的邀稿,為兩篇當期的硝酸鹽轉運蛋白結構的文章做「新聞摘要與評論」(News & Views),這是台灣研究人員少有的殊榮和重責,顯示蔡博士的研究成果在該領域具有領先的地位,受到國際高度的重視與肯定。
熱心參與人才的培育
蔡博士熱心參與科學人才的培育,擔任台灣大學和陽明大學的兼任教授,透過實驗室的訓練,已培育多位女性科學家獨當一面,在台灣和美國的大學任職;她也積極投入博士班學程的規劃、訓練、及國際合作。此外,科學訓練須從基層做起,蔡博士長期參與中小學科展和台灣國際科展的評審工作,還擔任中華民國科學展覽會的諮詢委員,「科學少年」月刊的編審顧問,積極協助年青科學人才的培育以及科學教育向下扎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