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發佈年份
2013
報導媒體
《她們,好厲害》
作者
遠見出版

伍素瑩 ─ 一條有趣又有挑戰性的科學之路

摘錄自遠見出版《她們,好厲害》一書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 第二屆得主

伍素瑩的主要研究重點為研發抗糖尿病的藥物,利用分子結構模擬技術,尋找PPARγ活化劑,用以治療第二型糖尿病。而她所建立的分子結構模擬設計平台技術,以電腦輔助藥物設計和X光蛋白質晶體繞射分析,配合藥物化學合成團隊,縮短藥物探索與化合物最佳修飾的時程,已成功找到數個抗糖尿病的候選藥物。

在竹南國家衛生研究院辦公室裡,穿著飄逸洋裝的研究員伍素瑩指著電腦螢幕說:「戴上特製3D眼鏡,就能看清楚蛋白質的立體結構。」戴上眼鏡,從電腦螢幕出來的畫面,是一束束五顏六色的彩帶在空中旋轉移動及縮放。

在畫面中央,從色彩鮮豔捲曲的彩帶束延伸出大小、形狀不一的環形以及樹枝狀圖案。「紅色這串代表我們要設計的藥物結構,有時候會再加個環,或把環加大,希望它和蛋白質緊密結合,填滿中間空白的地方,」伍素瑩解釋。
 

用對工具,重視團隊合作

伍素瑩使用的這套電腦軟體,有點類似室內設計裝潢的電腦3D模擬畫圖軟體,但不是用來展示未來客廳、廚房、臥室和廁所位置,而是秀出分子結構的模擬圖,呈現藥物與標靶蛋白質(protein target)分子的結合位置。

「根據每個分子外電子的分布狀況,透過X光繞射技術和電腦計算軟體輔助,可以解析出藥物和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以及相對位置,」伍素瑩指出,一旦知道藥物與蛋白質複合體的三度空間結構,就可以了解兩者如何結合,進一步設計結合力更強、活性更好的藥物,有助縮短新藥開發時間。

新藥研發像玩積木,將藥物接上、拿掉或更換不同化學鏈或鍵結,不斷地修飾結構,希望它最後能與蛋白質的活性區結合,影響相關的生理機制,發展出一個具有活性的藥物。

「新藥研發需要非常多不同專長的研究人員,如:化學合成人員、分子生物學家、藥理學家等,一起努力才能研發出好的藥物。不光只有我一個人可以做出來,我負責解蛋白質、藥物分子結構,建議專精藥物化學的同事如何修改,提高藥物活性,」伍素瑩說。

伍素瑩指出,藥物設計需要反覆不斷地修改,才能得到活性好且副作用小的候選藥物,再進入臨床實驗。這過程仰賴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所同仁們分工合作、互相支援。
 

成功研發新藥抗糖尿病

在二○○二年,伍素瑩最先投入研發過氧化擫增生子|活化γ受體(PPAR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活化劑,希望可以找到好的糖尿病藥物。

新發現的PPARγ受體具有血糖調控和脂質代謝的生理功能,因此可以做為藥物設計的標靶蛋白質。像常見胰島素增敏劑(thiazolidinesdiones)類的抗糖尿病藥物,就是藉由活化PPARγ受體,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

伍素瑩用電腦篩選十幾萬個化合物的資料庫,再經過生物實驗的測試找到活性不錯的化合物,再一步步修整它的結構,花兩年時間設計藥物,希望加強化合物與PPARγ受體活性區的結合,提高化合物的活性,並保有藥物作用的專一性,減少副作用。

伍素瑩將新藥研發的過程,發表在藥物化學領域評價極高的《醫藥化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並被湯姆森科學資訊中心(ISI : Thomason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評比為二○○六年在醫藥化學期刊中引用次數前十名的論文。

後來,伍素瑩也投入研發另外一種降血糖藥,也就是二壖基壖擫|4(DPP-IV: dipeptidyl peptidase-4)酵素抑制劑。在生技
與藥物研究所眾多同仁的努力下,在二○○八年找到代號DBPR108的藥物,順利完成臨床前試驗,取得美國FDA許可,二○一二年在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開始進行臨床人體試驗。

除了糖尿病藥物,伍素瑩也參與抗癌及抗病毒藥物的研究。
 

堅定腳步,追隨興趣前進

學生時代,伍素瑩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當時沒有人教她做生涯規劃,她一路追隨自己的興趣,兜兜轉轉,最後踏進藥物研發的領域。

因為化學是伍素瑩在高中最有興趣的科目,當初選填大學科系,她打定主意唸化學系,志願卡上只填了化學科系,依各大學的錄取分數依序填下來。

「對我來說,化學充滿趣味和生活化,」後來,伍素瑩如願進了自己的第一志願|台灣大學化學系。在大學期間,系上開的化學課琳琅滿目,增長了她在有機化學、無機化學以及物理化學的知識。但是她最感興趣的是農業化學系的生物化學,「因為化學反應遇上生命現象讓人著迷,」她說。

大學畢業,伍素瑩雖然還不清楚要做什麼,但確定自己想往生物化學領域深造、探索學術生涯。她最後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班的入學許可,攻讀蛋白質結晶學研究領域。

跟美國、台灣的養成教育不同,英國不要求博士班學生修課拿學分,因為實驗室才是教室,書本、同學或同儕都可以是老師。


 

靠自己,體驗做中學

「指導教授直接丟問題出來,當然是沒有人做過的新題目,從找資料、設計實驗到分析結果,遇到問題就看書、問人,自己想辦法解決,」伍素瑩回想博士班的生活,別人只能提供意見,即使是指導教授也不確定答案是什麼,唯有靠自己,從做中學。

伍素瑩記得,唸博士班第三年的壓力最大,論文題目是指導教授分派的,關於牛奶蛋白如何和油脂結合,看它們結合的位置和功能,「我還親自去牧場擠奶,」她說。

這題目做了兩年多,遲遲做不出結果。英國博士班通常唸四年,時間過了一半,卻一事無成,她心中的焦慮、慌亂可想而知。

在伍素瑩感到最無助的時候,另一位指導教授伸出援手,詢問她要不要再多做個題目,以免到時候原來的研究題目真做不出來,畢不了業。她連忙答應。

「同樣都是解蛋白質結構,只是多做另一個蛋白質,」伍素瑩回憶當時一口氣做兩個題目,比別人多花一倍力氣趕工,只求趕快做出結果。

「我沒想太多,滿腦子只想著一定要做出來,」伍素瑩從來沒想過放棄,堅持到底,最後兩個蛋白質結構都被她解出來,如期畢業。

接著,伍素瑩留在英國做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利用蛋白質結晶學技術,參與研發抗癌藥物,開啟她從事開發新藥的工作。
 

因為愛家,更能投入研究

在辦公室的牆上,貼滿伍素瑩兩個女兒的畫作,內容是全家假日出遊的場景,像蓮花池旁散步、開車去郊外看兔子、採蘋果。有的用蠟筆畫,有的則用黑色細簽字筆勾勒,筆觸細膩。

談到兒女,伍素瑩臉上笑意藏不住。細數牆上哪些是大女兒在幾歲畫的,哪些是二女兒畫的,「我大女兒畫風精巧,小女兒畫得粗獷大氣,有野獸派的味道。」

辦公桌上,有張手繪卡片,畫了一對母女站在草地手牽手看著天邊彩虹,上頭還有歪斜的國字,夾雜注音符號,寫著:「親愛的媽媽,謝謝您這麼愛我,教我彈鋼琴、做麵包、寫作業,所以我要感謝您。祝母親節快樂!」

這是伍素瑩的大女兒親手做的,她興奮地指著卡片說,「她老媽到現在也畫不出來這樣的東西,她從小就喜歡畫畫,以後要是當個插畫家也很棒!」

伍素瑩坦言,小孩未來做什麼都可以,相信上帝給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隨順他的天賦,就是最完美的安排。

伍素瑩有三個小孩,大女兒唸國小二年級,二女兒唸幼稚園,四歲的么兒則由從台南搬來同住的婆婆在家裡帶。「家裡有三個小孩很熱鬧,我回到家根本不可能碰工作,」伍素瑩說。

伍素瑩和先生都是基督徒,在教會相識相戀,結婚十年。先生是電子業的IC研發工程師,非常支持她的工作,並給她安定的力量。

「我先生經常對我說,我不該只留在家裡帶小孩,應該繼續我的工作,社會培養我成為一個科學家,不做太可惜!」伍素瑩分析兩人的個性不一樣,自己性子急,容易緊張,但先生個性樂觀,常要她放輕鬆,遇到研究瓶頸也毋須憂惱,因為「上帝會安排一切」。
 

以身作則,跟著一起熬夜

儘管在二○一一年升上研究員,遇上重要的實驗,伍素瑩還是會親自出馬,全程盯場。實驗室培養好的結晶體,需要帶往同步輻射中心,使用同步加速器X光光源解析分子結構。

全台灣僅新竹有一座同步輻射中心,隨著愈來愈多人投入蛋白質結構的研究,使用人數也快速成長,往往排隊等上三、  四個月,才能用個兩、三天,否則研究人員就要遠赴日本,使用當地的同步輻射中心。

「由於光束的使用時間有限,我們幾乎是不眠不休,連續做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時的實驗,伍老師也跟著我們在現場熬夜,」博士後研究員彭懿慧因此深刻感受,實驗室是個團隊,大家一起併肩作戰。

在科學的路上,伍素瑩懷念在英國的求學時光,好幾個實驗室約十幾人共用一層樓,空間開放,大家走來走去,朝夕相處很容易有革命情感,遇到問題會彼此分享,交流經驗。在下午茶時間,談的都是科學,整個環境讓她感覺做研究很快樂。

尤其是兩位指導教授,對於研究結果並不那麼在意,反而覺得背後的思考邏輯更重要,頻頻追問為什麼會這麼想。這讓伍素瑩學會從不同面向、多門多路看問題。遇到研究瓶頸,教授們雖然也不知道解決方案,但總是用正面的言語,像「這點子真好」、「做得好棒」,鼓勵她再試一下。

伍素瑩一點也不感覺身為女性會限制工作發展,反而認為蛋白質結晶學領域很適合女性,因為尋找結晶化最佳條件,需要細心觀察,耐著性子反覆嘗試。在這領域也出了許多優秀的女科學家,像解出抗生素盤尼西林、維生素B12、胰島素結構的諾貝爾獎得主桃樂絲.霍奇金(Dorothy Hodgkin)。

另外,華生(James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發現,DNA是兩條雙股螺旋的構造。這個二十世紀生命醫學界重大的突破,其中的關鍵線索,就是英國生物物理學家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所做DNA結晶的X光繞射圖案。除了DNA,她也在瞭解病毒、煤炭與石墨的結構上,貢獻良多。

對伍素瑩來說,踏進蛋白質結晶學領域,是因緣際會、順其自然的發展,之後將所學應用在開發新藥,也覺得十分有意義,更貼近生活。

伍素瑩追隨自己的興趣發展,路就這麼走出來,也印證神話學大師坎伯的名言:「遵循內心直覺的喜悅而行,可以進入一條早已等待著的軌道,......不曾為任何人打開的大門,會為你而開。」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