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發佈年份
2013
報導媒體
《她們,好厲害》
作者
遠見出版

冉曉雯 ─ 創新背後,有濃濃的人文關懷

摘錄自遠見出版《她們,好厲害》一書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 第四屆得主

冉曉雯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系,又先後在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她的研究課題,主要包含機電晶體、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以及結合有機和無機元件的複合感測器(包含光感測和生化感測)。她的期待是,如同當年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發起的「百元電腦」計畫,讓科技造福弱勢。

「今天的高科技產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沒有創新,到了明天可能就是夕陽產業,」有台灣半導體之父的美譽、曾任兩屆交通大學校長的張俊彥,經常提醒、鼓勵學界與產業界人才,必須用創新,來保持高度競爭力。

而張俊彥當年一位博士班指導學生,很顯然是把這句話徹底聽進去了。甚至,當年的這位學生,雖然是跟著他學習無機半導體,幾年之後,卻為了更佳創新,毅然離開了她熟悉的無機半導體領域,轉戰新大陸,在有機半導體的世界裡開疆闢土,並屢屢做出好成績。

「我一直很記得,張教授跟我們說,做科學研究就是要有『Crazy Idea』(瘋狂的點子)!所以,我就算無法真的很顛覆,卻總是會提醒自己,能不能有哪裡不一樣?」二○一一年的「台灣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冉曉雯,總是提醒自己要突破,而評審團青睞她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她能「擺脫自己的傳統訓練背景,進行跨領域的合作研究」。

「創新,是我教給學生最基礎,卻往往也最難實踐的一課;很欣慰曉雯是往這條正確的路前進,」張俊彥笑著說,創新很難教,只能用啟發的,所以學生的自我激盪、自我要求,更是關鍵。
 

用科技造福弱勢

仔細觀察這位年僅三十多歲、強調創新的女科學家,會發現在她的創新背後,其實,還有濃濃的人文關懷。

在有機半導體領域,冉曉雯的成就之一,就是研發出只要僅僅一伏特就能驅動的有機電晶體。這項研究,雖然離量產之路還有一段距離,但是省電的程度,已經遠遠超越目前的產品,甚至可達七、  八倍之多。

「這項研究再繼續發展,可以應用在電子書上;我很期待,省電、省成本的電子書,能對落後地區的知識普及,稍有貢獻,」冉曉雯笑著說,之前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發起的「百元電腦」計畫,跟她的信念是一致的,都希望能用科技造福弱勢族群,而非製造暢銷的3C產品。

「她的想法,不管是在業界或學界,都不多見,」跟冉曉雯合作完成一伏特的低耗電有機電晶體,交大物理系教授孟心飛就坦承,自己雖然也投入這個計畫,但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應用在關懷弱勢的方向,他想的只是如何完成這個挑戰。

除了一伏特驅動外,冉曉雯與合作團隊的另一項得意作品,出發點也是來自關懷。

「透過呼吸檢測,你只需要呼吸,我們就知道你體內的氨是否過多,進而推測你的肝臟是否受損,」利用有機半導體元件,冉曉雯開發出一種便宜且簡便的電子鼻罩;相較於過去動輒上千萬元新台幣的傳統檢查設備,這款新的電子鼻罩,未來很可能在藥房就買得到,屆時對於肝病的預警,將有極大貢獻。

「肝病是台灣人的國病,而且因為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又有自我補償功能,所以肝病往往很難被發現,而一發現常常已經是重度受損或肝硬化。所以,我真的很期待,能找出早期預警的簡便偵測方式,讓民眾居家就可以自我檢查,」目前冉曉雯正與陽明大學醫學院的教授進行跨領域合作,積極推動。

接連幾個創新,背後的目的都在於服務弱勢或者是醫療關懷。孟心飛認為,這絕非意外。他指出,冉曉雯不僅跟交大的教授共組「新光計畫」,每週六輪流上山到原住民部落進行課輔;此外,他在跟冉曉雯聊天中,也總感覺到她有一股使命感。
 

用心關懷,所以不同

「她會很希望把科技創新應用在幫助更多弱勢,這個動力讓她的創新角度或能量,跟其他科學家不太一樣,」孟心飛點出冉曉雯的特質。

事實上,走進冉曉雯位在交大的辦公室,從她的書架上,滿滿的《追憶似水年華》、《未央歌》、《再別康橋》、《聯合文學20年短篇小說選》等書來研判,還真難確定這是一位科學家的辦公室。

因為有一顆人文關懷的心,一般人感覺冰冷的科學領域,似乎多了些溫暖。冉曉雯微笑著說,自己多少應該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冉曉雯的父親,是一個有著浪漫個性的國中國文老師。「我小的時候,父親經常會騎摩托車載我和我哥兜風;有時候他興致一來,短短的兜風,就變成了雲遊四海的旅行,晚上我媽接到電話時,我們已經越過了中央山脈,」冉曉雯笑著說,這在她的童年經常發生,所以她也一度以為,每個人都是這樣過生活。

老家位在南投埔里,冉曉雯的父親經常帶著他們,親近大自然。「我們很常去走古道,古道盡頭眼看已經沒路了,但父親總是會有辦法,又找到新的『路』,繼續往前,」冉曉雯回憶,父親遊山玩水的方式,經常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也讓她

「重男輕女」這樣的舊思想,更是從來沒有出現在冉曉雯的家庭教育中;相反地,她的父親還教導她許多男生不一定會的東西。

「我父親特地教我騎打檔車,讓我不必等男生載,就能享受自由自在的兜風樂趣,」冉曉雯笑著說,除此之外,修理抽水馬桶、換燈泡這些看似男生該做的事情,她的父親也統統教給她,從不讓她劃地自限。

然而,到了高中時期,成績優秀的冉曉雯考上了北一女,首度離家生活到台北生活,卻也遇上了人生的青澀歲月,「可能是城鄉文化差異,加上青春期原本就是情感豐富又纖細敏感的年紀,心裡很容易就受傷,也就經常有孤獨感。」這段歲月,也讓冉曉雯後來更願意以同理心,去關懷別人。


 

看看世界,享受創新

上了大學之後,冉曉雯漸漸擺脫青澀歲月;到了大三,更是深深被台大電機系的專業科目吸引,從此投入。

此後,冉曉雯又考上交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陸續完成碩、博士學位,並且在這裡,遇上了她口中的貴人、台灣半導體之父張俊彥。

「張教授除了科學指導以外,更是一位會鼓勵學生打開人生眼界的老師,」冉曉雯微笑著舉例:「我唸博士期間,經常到歐洲參加研討會,而我一回國,張教授就會問我有沒有順道去哪裡走走看看,甚至推薦我下次去哪裡。」

回憶旅行經驗,冉曉雯特別記得有一次在西班牙的經歷。當時,冉曉雯隨意駕車而行,投宿在一個西班牙的鄉間小鎮,晚間整個小鎮突然熱鬧起來,原來是小鎮上的聖母瑪麗亞出巡歸來,整個小鎮陷入慶典般的瘋狂與熱鬧,也讓冉曉雯以「魔幻寫實」來形容那一晚的情景。

除了眼界之外,張俊彥更常以「做研究,要有瘋狂的點子」來鼓勵冉曉雯。

「雖然我學的是傳統矽半導體,但我覺得,在這個領域已經不容易有原創性的突破,所以我決定,往有機半導體領域重新開始摸索,」冉曉雯相信,窮則變,變則通。
 

因為不在意,成就更卓越

不過,走出舒適圈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由於轉換研究領域,冉曉雯需要花時間重新學習,導致她在短時間內無法發表新的研究成果,這也讓她從助理教授升等為副教授的時間,比別人更久。

在熬過轉型期後,隨著冉曉雯在有機半導體領域,陸續做出包含以一伏特驅動電晶體的技術、能檢測呼氣氨的電子鼻罩等,她的學術貢獻受到高度肯定,而她再從副教授升等為教授的時間,也只花了短短四年,這回則比別人快。

冉曉雯認為,不要太在意升等或是論文發表的績效,更可能做出影響深遠的研究:「現行的升等制度中,如果論文是很多人一起合作,那績效會被瓜分掉,這也導致有些人喜歡自己做研究;但是我傾向跨領域跟別人合作,因為這是『活水式』的創新,能向合作夥伴學到更多東西,彼此激盪。」目前與交大、清華大學、陽明醫學院甚至法國國家科學院的教授學者合作研究,冉曉雯認為自己獲益良多。

不同背景的夥伴,也的確為冉曉雯帶來刺激。例如:受過正統半導體無塵室訓練的冉曉雯,在她的觀念中,無塵室是一個嚴謹的地方,但她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合作夥伴,有時卻把吹風機甚至料理暾酥雞的工具,都當成研究工具而帶進實驗室,並且順利完成研究。這讓冉曉雯體會到,創新,就是不要被自己侷限住。
 

走自己的路

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在冉曉雯的生命中,還有一件她默默耕耘的善行。二○○七年,冉曉雯和幾位交大教授發起了「新光計畫」,每個週六清晨,幾個人輪班前往尖石鄉新光、鎮西堡部落以及司馬庫斯,為新光國小小朋友進行課輔,至今從不間斷。

這段經歷,喜歡文學的冉曉雯也用文字記載著:「我們有幸得到新光國小和部落的接納,開始每週六和部落的孩子相處,他們或者調皮、或者靈巧、或者熱情、或者悶騷、或者善解人意,但是他們都很善良,百分之百的善良,沒有半點貪心,也不見強取豪奪的霸氣;我們這些山下來的大人,就像被一群張著翅膀的精靈包圍著,總要使盡渾身解數,才能讓這些精靈們停駐,寫幾題數學、寫幾個英文單字,他們會用泰雅語嘰嘰呱呱地交談,他們美麗的眼神總是不停地流轉,他們會熱切地緊靠著你的手臂輕聲述說著夢想,下一秒在操場上跑著叫著像野地裡奔馳著的駿馬,讓我看傻了眼。他們的生命力,總讓我覺得他們是高大的,每每在寒暑假過後的第一次見面,我才會驚覺他們身軀的嬌小與心靈的稚嫩。」

小多(*化名),是冉曉雯第一年所輔導的泰雅族孩子之一,在二○一三年已經順利成為大學新鮮人。他指出,「我國中時,冉老師幫我補習,然後我高中時,她幫我找大學生當我的家教,她真的是我生命中的恩人!」考上台灣藝術大學的小多更表示,他在抉擇大學時,曾想過是不是該選填「符合」冉老師期望的科系,以做回報,所以曾經問過冉老師的想法,「結果,冉老師很明白地跟我說,你毋須跟我一樣學科學,或是硬要選填主流熱門科系,你只要選自己喜歡的科系就好。」

陪伴、支持孩子們的成長,但又不強行介入孩子們的人生,冉曉雯有著難得的智慧。

從學術成就來看,勇於創新的冉曉雯無疑是潛力新秀,而她的人文關懷,更讓她與眾不同,並且成為她的創新動力。

(*為維護個人隱私,此處改為化名)

 





讀取中